第一次打开这套正版63和728的源码压缩包时,整个人愣了十几秒——8.4G的文件量,一堆陌生缩写的文件夹,前端后台混在一起,像一个装满零件的大玩具箱。最开始我还以为有详细说明书,结果发现只有零碎的配置文件和几句安装说明。于是我决定老老实实一步步自己摸索。
我干的第一件事就是不急着上线,先在自己电脑搭一个全套环境。因为有过前车之鉴:直接上服务器调试就像在刀尖上走路,崩一次要重装半天。于是我在Windows里装了 Node.js、MySQL 和宝塔面板,再用 CocosCreator 打开前端项目跑一遍。这一套下来,哪怕报错也能第一时间看到日志。
这个源码的结构挺有意思。解压完后,assets目录下面几十个文件夹,每个都是缩写:BCBM、BRNN、DFDC、FQZS……刚看时完全不明白。后来发现每个缩写几乎对应一个子模块或者独立功能。我的小技巧是用Excel记下来:左边写文件夹名字,右边写“这是哪个功能”。这样后面找文件不会抓瞎。
数据库导入算是我踩到的第一个坑。源码自带多个SQL文件,结构和数据混在一起。如果不按顺序导,前端就会卡死白屏。我总结出来的顺序是:
先建一个空数据库,再导入表结构,再导入初始数据,最后导入索引和触发器。期间要注意字符集统一,别一会儿utf8一会儿utf8mb4,不然中文一片方块。
然后就是前端资源路径的问题。这个项目的子模块特别多,有的用相对路径,有的用绝对路径,部署后经常出现图片和音频404。我最后在Nginx配置里写了这样一段:
location /assets/ {
root /www/wwwroot/game/;
index index.html;
}
这样所有模块都能从同一个静态路径拿资源,前端再怎么写都不怕。
跨域问题也挺典型。源码API默认没加CORS,调试时浏览器控制台一片红。我直接在Node.js后端加了几行:
app.use(function(req, res, next) {
res.header('Access-Control-Allow-Origin', '*');
res.header('Access-Control-Allow-Headers', 'Content-Type, Authorization');
res.header('Access-Control-Allow-Methods', 'GET, POST, PUT, DELETE, OPTIONS');
next();
});
加完立刻世界清静,再也不用装浏览器插件关安全策略。
后台管理界面(就是那张白底大表格)对我帮助特别大。它能直接看出用户在哪个模块、初始数据多少、结算数据多少。调试的时候相当于“体检仪”,哪张表、哪个字段对不上立刻就显形。我每次改数据库,都习惯回到后台跑一遍,看数据是否正常。
UI替换也有坑。很多人一上来就把assets里的图全换了,结果脚本里动态加载的路径全挂。我后来学聪明了,新建一个custom文件夹,把自己的图片和CSS放进去,然后在脚本里指过去。下次更新源码,原文件还在,你的定制文件也不会丢。
还有时间戳。源码里有的模块用秒,有的用毫秒,导致后台统计一团乱。我统一改成毫秒,并在接口返回前做强制转换:
const now = Date.now();
res.json({
...data,
timestamp: now
});
改完排行榜和结算数据立刻恢复正常。
调试这种大项目最怕“靠猜”。我一开始也是各种猜,后来痛定思痛,在Node.js每个关键API都加了console.log(req.body)
,甚至用日志库写到文件。这样前端报错时,一看日志就知道哪个接口、哪个参数有问题,排查速度翻倍。
第一部分到这里差不多。总结下来,这一篇主要是讲初步部署和“先跑通”的技巧:
- 别着急上线,先本地全套跑
- 记得做模块和文件夹的映射表
- SQL按顺序导入
- 统一静态资源路径
- 后端加跨域中间件
- UI替换要有独立目录
- 日志是救命稻草
下一篇我会聊后台管理的深度玩法、服务端逻辑梳理、前端子模块之间的调用关系,以及几个典型BUG调试案例,会更“进阶”一点,也会贴更多代码。
转载请注明出处,仅限技术交流,禁止商用。
下载地址: